找到相关内容278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吉藏三谛说初探——以《中观论疏》对〈观四谛品〉第十八偈解释为主

    吉藏三谛说初探  以《中观论疏》对〈观四谛品〉第十八偈解释为主  释如戒  福严佛学院   中华佛学研究第5期 (p291-342)  台北:中华佛学研究所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p. 291  提要  吉藏《中观论疏》中,对于〈观四谛品〉第十八偈的四种...

    如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170871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,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,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?

      赵朴初答: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,可以说是厌世主义,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,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,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。例如《增一阿含经》记载,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,他说:那时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441410703.html
  • 慧炬答问

      慧炬答问  圣德法师主答  问:何以四谛还分生灭四谛、无生四谛、无作四谛、无量四谛?(李品清问)  答: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,谛为审实之义,谓声闻行人用析空观谛审苦、集、灭、道之法,一一不虚,是名生灭四谛。无生四谛为通教所说,谓三乘行人根利者,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,当体即空,非实生实灭,生灭即无生灭,故云无生四谛。无作四谛为圆教所说,谓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,无有造作,故云阴入皆如,无苦可舍...

    圣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3964938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四圣谛思想初探—以〈四圣谛品〉为中心 (下)

    《华严经》四圣谛思想初探—以〈四圣谛品〉为中心 (下)  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 别观四谛:前面以十观中的前面五观来观四圣谛的五行相。现在余下的五个观也要介绍。谓第六是事,第七生,第八无尽生智,第九入道智,如次观苦、集、灭、道,后一(十)知一切菩萨次第相续成就,住此第五地但观灭道。是菩萨地因,为证佛智故。乃至如来智成就谛,是以信解力知不是以究竟力知。慧远大师对于十观后面的五观也是通观四谛,...

    禅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0469340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什么叫“罗汉”、“声闻”、“缘觉”?

    问:什么叫“罗汉”、“声闻”、“缘觉”?  徐恒志答:听到佛的身教,明悟“四谛”道理,断除“见思烦恼”,叫“声闻”。所证极果,即“阿罗汉”。观“十二因缘”之理,觉悟无常,断烦恼,证真理,从缘得觉,故叫“缘觉”,也称“辟支佛”。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529441139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何谓三乘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声闻乘(梵语sravaka-yan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-buddha-yana)、菩萨乘(梵语bodhisattva-yana)。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之人,断见思惑,可证阿罗汉果,总称为声闻乘;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之人,可证辟支佛果,总称为缘觉乘;广修六度万行,于无数劫间精进不退,更于百劫间,植三十二相福因,可证无上佛果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91812132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四圣谛思想初探—以〈四圣谛品〉为中心 (上)

    《华严经》四圣谛思想初探—以〈四圣谛品〉为中心 (上)  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 壹、前言   四谛乃佛陀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,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,并为生死解脱的至上法要,《增壹阿含经》卷十七中说:  比丘!有此四谛,然不觉知,长处生死,轮转五道,我今以得此四谛,从此岸至彼岸,成就此义,断生死根本,更不复受有,如实知之。尔时,世尊便说此偈: 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...

    禅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0369339.html
  • 证悟次第——渐悟与顿悟

    证悟次第——渐悟与顿悟  对于四谛的如实知见,引起了见谛(真实)得道的问题。在四谛中,体见什么才算得证?由于学者的根性,修持方法的传承不同,分为顿渐二派。 观四谛十六行相,以十六(或说五)心见道的,是渐见派----见四谛得道,是西北印学派的主张。而中南印度的学派,是主张顿见的----见灭谛得道。当然,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,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。依现有的教说来参证,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: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3454815.html
  •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(2)

     四智 四种十二因缘  1. 下智观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 2. 中智观 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 3. 上智观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 4. 上上智观 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.  2.对四种四谛境明智.智者强调,佛所说之四谛境虽然只是一种真理,但由于众生根缘利钝的关系,而有四种不同的理解,分别属于界内,界外之事和理.三藏声闻人根钝,只从界内之事相上来理解四谛:知有苦谛而思维集谛  ,观修之道谛能灭苦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867303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修道观

    行者所修的圣道,是有为还是无为,在学派问亦足有诤论的。但在有部学者,肯定的认为圣道是有为的,不过是无漏有为而已。如其对于四谛的分析:苦集二谛属于有漏有为,道谛属于无漏有为,灭谛则属无漏无为。所谓有为是...的,当然不是有漏而为无漏。所以无漏圣道的修学者,果能将烦恼予以扑灭,就不会再在三有中漂流!   要想断惑证真,必有赖于修道,但所谓修道者,主要是观四谛,将这观行成功,就断一切见惑,而证入于见道。但是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0965952.html